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鸟瞰 摄影:SFAP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虹口区东长治路,沿街矗立的成片高楼中,有一道舒缓的横向线条,让人很难不注意到——这是一幢造型独特的历史建筑。主楼中央耸起半圆形的穹顶,长长的尖券门廊在入口投下半明半昧的影子,树木茂密,墙面斑驳,建筑两翼沿东西方向徐徐展开,环抱着南侧的绿地,既像一架展翅的飞机,又像一座神秘的古堡。
这里原是著名的雷士德工学院,是上海近代教育史上短暂而璀璨的一笔,也是地产大亨雷士德先生留给上海的珍贵礼物。
昨天,作为“建筑可阅读”——上海文物历史保护建筑系列科普讲座第五讲的主讲者,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副院长宿新宝先生做客邬达克纪念馆,以《面向未来的遗产——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保护设计与实践》为题,分享了近期刚刚竣工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保护工程和雷士德先生的故事。
雷士德工学院已空关多年,宿新宝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让尘封的记忆重新浮出水面。
亨利·雷士德1840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在伦敦接受了建筑师和土地测量师的职业教育,于1863年前后来到上海,成为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国建筑师之一。大约1870年,雷士德成立英商德和洋行,为上海留下了先施公司大楼、字林西报大楼、日清大楼、普益大楼、台湾银行大楼等建筑遗产,仅在外滩一线就有三栋大楼,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洋行之一。雷士德本人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地产巨擘。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在上海去世,他把上海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遗嘱中,他将自己2800万的巨额资产全部用于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包括:捐赠圣三一教堂重建附属学校;赠予华人医院一大笔资金;现金赠予现有慈善团体;剩余资产建立雷士德基金,由基金会主持设立雷士德奖学金,在上海先后建造了位于山东路的德和医院(今仁济医院)、位于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学院和雷士德学校,雷士德工程研究院是根据遗嘱在上海建造的最后一处学校,当时总值200万,其中造价为50万。它由德和洋行和费博工程师分别进行建设和结构设计,由中国企业久泰锦记营造。
雷士德工学院于1934年2月16日大年初三开工,同年10月1日,学校竣工开学,全名为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及雷士德工艺专科学校,设立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气工程等课程。伦敦大学工学士、英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李赉博被任命为校长。这一建造和建院的速度在当时可谓神速。
在工程院建造期间留下的一张照片上还可以看到招生广告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队强占了该学院;后虽在战争中经历了几次复校,雷士德工学院还是于1945年结束了短暂的办学生涯。除去战争中被迫关闭的时间,雷士德工学院正常办学甚至不足十年,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是近代教育史上短暂又璨烂的一笔。
解放后,学校旧址先后为上海航务学院和上海海员医院使用,在本次修缮前已处于空置状态。1994年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2021年,随着北外滩功能提升,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修缮工程启动,至2022年12月,修缮保护工程完工,沉睡的建筑再次焕发了青春。之后,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将联手北外滩集团在此聚焦设计创新产业。
宿新宝表示,遵循历史建筑修缮整体性、真实性、可识别性、可逆性、最低限度干预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设计团队努力通过对主楼进行保护修缮、室内装修和环境提升,既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又结合当代办学的功能需求,优化机电设备和环境,提升建筑的使用性能,以此完成对历史风貌的延续和传承。
首先,修缮致力于建筑与场地的和谐。工程学院的大楼设计因地制宜,俯瞰像一架展翅飞翔的飞机,又仿佛张开双臂拥抱南侧开阔的草坪。本次修缮恢复了南侧大草坪,作为展示建筑风貌的开阔空间,延续历史风貌,与主楼相互映衬。同时,团队修剪移栽场地内的乔木,利用铺地的引导,形成开放的林下空间和舒适的人行通道,并为市民公共活动提供场所,营造了历史氛围下和谐的环境空间。
其次,整个修缮项目注重时间的积淀,努力保存历史遗存和建筑特色。雷士德工学院建筑外立面融合英国哥特复兴和装饰艺术派风格,整体强调竖向线条,外观精炼有力。立面采用天然花岗石、泰山面砖、水刷石等上海近代建筑常用材料,建筑色彩庄重温暖。主楼门廊立面的盾形装饰雕刻有科学仪器及机械图案,象征着雷士德初建时期设置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以及电气、化工等专业类别。建筑室内装饰简洁,空间宽敞,屋内装有暖气设备,还装有专供校长和教师使用的电梯,这在当时的上海实属罕见。学校的机器设备和实验器材更是全国顶尖,不仅有蒸汽机、内燃机和水利机等大型设备,还有多种型号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甚至拥有当时全国仅此一台的“建筑金属和混凝土材料质量精密检测仪”,完全符合了雷士德先生在遗嘱中规定的要求。
经历了将近90年的风吹雨打,建筑主立面积灰成污,石材、毛面砖和水刷石均存在破损。为恢复建筑外立面的历史风貌,本次修缮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材质污染损坏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工艺进行清洗、修补、打磨与小范围平色处理,在尽量保留原始痕迹与沧桑感的同时,达到外立面的整体和谐,并按照原有毛面砖式样定制新砖,以更换立面严重空鼓损坏的区域。
雷士德工学院外立面毛面砖修缮后 摄影:SFAP
团队还对外立面钢门窗、铜制装饰参照历史素材精心修复,恢复了原貌。有意思的是,钢窗上的铜饰构建早已不翼而飞,团队却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找到了它们的原件。在馆方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带有工程院特质的铜饰被仿真再现,恢复了它原来沉静优雅的面貌。
阶梯教室历史照片
阶梯教室修缮后效果 摄影:SFAP
雷士德工学院楼板为特殊的密肋梁板,梁间嵌入六孔砖填充。团队推测其做法是绑扎密肋梁钢筋时整齐嵌入六孔空心砖,利用空心砖充当模板再浇筑混凝土形成组合梁板。这样,空心砖起到隔声隔热效果的同时,也使密肋梁板板底平整,也有利于室内灵活分隔和换取较高的净高空间,一举多得。
这种嵌空心砖的密肋梁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并非孤例,只因室内楼板外往往有抹灰和吊顶遮蔽。本次修缮时,设计团队特地在二层会议室保留了一块楼板展示其结构构造,展示近代历史建筑的结构技术与工艺特点。
本次修缮还讲求空间的映衬。比如,原绘图教室屋面做法独特,采用锯齿形的天窗设计,锯齿朝向东北方向,通过漫反射获得天光,获得均匀、稳定的室内采光,有利于绘图使用。本次修缮,利用其空间高敞宽大且室内光环境较为理想的特点,结合教学和展示的需要,将此空间设计为展厅。设计团队将建筑工艺和使用材料作为展示的一部分,剥除墙面粉刷,既保留原有清水混凝土墙面的木模板纹理,也保留本次对墙面加固使用的粘钢,让不同材质的冲撞为空间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三层展厅修缮后 摄影:SFAP
如果说将近一个世纪前,雷士德的遗嘱赠予了上海这所当时最先进的工学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顶尖专业人才;百年后,沉睡的校园被唤醒,古老建筑的焕发青春,是我们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团队让历史记忆活化,让历史和历史建筑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为今天创造新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作者:沈湫莎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