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易雪
3月1日,济宁市召开兖州区成功创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新闻发布会。2009至2020年,兖州区年均土地供应率达94.02%, 2022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为331亩/亿元,在全市排名第一,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9.9%,成为济宁市唯一获得全国土地类示范县(市)荣誉的地区。
【资料图】
科学布局、精准配置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2022年10月14日,兖州区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质检并正式启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842亩、永久基本农田27.1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19.1万亩,为未来十五年内兖州的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保障。近年来,兖州区坚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以引导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同时,兖州区建立了用地联审制度,实行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招商等部门联合审查,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对重点项目排出位次,确定土地保障优先序。为使新增用地计划指标精准化配置,兖州区建立项目台账,严格核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摸清项目真实用地需求,拟定项目新增用地面积,实行分级分类施策、精准科学保障,坚持做到“三个一律”,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分解到高质量项目上。2022年,我区共使用各类新增指标8495亩,经上级批复建设用地8612亩,完成土地供应11964亩。
探索“零地增效”发展模式
提炼存量土地“含金量”
“我们的精密零部件全流程智能化提升项目并未新增工业用地,通过计划新建厂房6万平方米并配套升级部分原有厂房,投产后可实现精密零部件加工能力6万吨,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3亿元,新增利税3亿元。”走进山东联诚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焕然一新的智能化厂房映入记者眼帘。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建光介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公司转变用地观念,通过对原有车间、办公室、绿化、道路等重新布局调整,达到了节约土地、提升用地强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良好效果。
山东联诚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自主可控技术打造精密零部件全流程智能化提升项目便是“零地增效”的典型案例。近年来,为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兖州区成立了制造强市建设兖州区指挥部,并下设土地要素保障专班,具体对接企业,详细了解用地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多种“零地增效”的发展模式。
“例如,我们针对结合业主意愿、产业需求等情况,通过空地新建、拆除重建、厂房加层、利用地下空间等方式新增载体;通过产业迭代、车间再造、功能整合等方式提质载体。”兖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石可清介绍,2022年,兖州区共为今麦郎等14家企业实现“零增地”上项目,有效实现了企业拿地成本下降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一降一增间进一步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实现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以“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兖州,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地高效利用之路。
盘活城镇存量低效用地
“标准地”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盘活城镇低效用地不仅能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增加税收、美化环境、带动创业就业,还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为此,兖州区组织编制了“十四五”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并完成了相应的数据库建设。通过产业更新、增容技改、腾笼换鸟、政府收储等多种模式盘活城镇存量低效用地,优先用于新兴产业发展。
如今坐落于兖州的中欧产业园便是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的成果之一。据了解,由于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的经济债务纠纷,导致该地块长期低效利用。为此,通过细致的工作化解了各方矛盾,将其收回并重新挂牌出让,进行了中欧产业园建设。该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 亿元,地上标准化厂房建设总规模达9.1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获准入驻园区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5家、隐形冠军企业8家,形成优质企业集聚的高端装备制造阵地。2022年,中欧产业园项目被省自然资源厅纳入全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典型案例。
2022年,兖州区共完成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28宗2231.25亩,在兖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内,新增工业用地全部采用“标准地”供应。同时,通过持续组织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实现“拿地即开工”,有力助推了兖州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在国土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兖州区抢抓政策机遇,颜店镇成功入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济宁唯一。颜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面积25.26平方公里,坚持优化区域用地布局,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提高土地整体利用效率,是兖州区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美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家园的重要举措。
因地制宜
打造具有兖州特色新模式
下步,兖州区将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一套具有兖州特色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机制。通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精准供地。落实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政策,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需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改革,实现资源增量减少、建设用地 GDP 下降,总体用地布局进一步优化。
同时,实行用地“清单制”,在供地前,开展地质灾害、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地震安全、防洪等评估,对地块进行、人防工程、地下管线、土壤污染等现状普查,形成评估结果和评估意见普查“用地清单”。在土地供应后,将“用地清单”一并交付土地使用权人,作为项目审批、技术审查的主要依据,实现“拿地即开工”目标。
在加快城区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工作方面,进一步摸清城镇低效用地底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通过对腾出的低效用地采取收购储备、盘活利用等措施,推进工业项目“退城入园”。并严格按照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按照“一地一策”原则,制定落实盘活处置方案,实行挂牌销号,建立完善闲置低效用地预警和动态管理制度。
同时,以单位 GDP 地耗、供地率、新建工业项目亩均投资、亩均税收等为重点,全面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加强评价成果应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