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教学目标:
3、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 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5、 课时安排:
6、 一课时
7、 教学过程:
8、 一、导入新课
9、 写作背景
10、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11、 二、具体分析
12、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3、 悲凉,早就听闻,现在才去,有沉郁之感,应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触。也与结尾相合。
14、 赏析?“坼”、“浮”二字。
15、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16、 景情
17、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18、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19、 第五、六句写什么?
20、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21、 第七、八句写什么?
22、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23、 三、 总结
24、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5、 〖教学目标〗
26、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7、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8、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9、 〖教学重点〗
30、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1、 〖教学课时〗一课时
32、 〖教学过程〗
33、 一、导语设计
34、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35、 二、朗读背诵
36、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37、 教师作诵读提示。
38、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9、 学生朗读背诵。
40、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41、 三、了解背景
42、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43、 四、初知意象
44、 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45、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46、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47、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48、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9、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50、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51、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52、 孤舟——孤单漂泊
53、 了解律诗的章法
54、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55、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56、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57、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58、 五、置身诗境
59、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60、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61、 六、缘景明情
62、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63、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64、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65、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66、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67、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68、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69、 教学目标:
70、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71、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72、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73、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74、 5背诵并默写。
75、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76、 2背诵并默写。
77、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78、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79、 教学过程:
80、 一、 导语设计
81、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82、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83、 多媒体显示
84、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85、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86、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87、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88、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89、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90、 多媒体显示
91、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92、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93、 四、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94、 登岳阳楼
95、 杜甫
96、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97、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98、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99、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00、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101、 登 高
102、 杜 甫
10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0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7、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108、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109、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110、 五、 课堂小结
111、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112、 六、 布置作业
113、 知识目标:
114、 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115、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116、 能力目标:
117、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118、 情感目标:
119、 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120、 教学方法:
121、 诵读、感悟、自主、交流、展示、点拨、比较。
122、 一、导入新课
123、 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我们已经学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范仲淹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在唐代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的眼中,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
124、 欣赏诗歌,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125、 二、知识链接
126、 岳阳楼简介。
127、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建筑高耸,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宏伟的楼宇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公元7,唐朝诗人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李白、孟浩然都有诗留在这里。杜甫借这首诗借景抒怀,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了岳阳楼雄伟壮阔的景象。
128、 作者介绍。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
129、 作家小档案。
130、 教师补充:
131、 杜甫(712—770)晚唐时期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故也称“杜少陵”。因诗多涉笔社会不安、百姓疾苦、政治黑暗,所以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所以被后世称为“诗圣”。
132、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133、 (1)35岁以前,读书漫游时期。
134、 (2)35至44岁,困守长安时期。
135、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
136、 (4)49至59,漂泊西南阶时期。严武死,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137、 三、整体感知
138、 朗诵诗歌
139、 登岳阳楼
140、 杜甫
141、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4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4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44、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5、 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146、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浩瀚无边,吴楚两地被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体弱,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凭窗遥望我不禁涕泪交流。
147、 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148、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149、 四、引领探究。学生质疑,师生答疑。知识储备。
150、 由老师设定问题,引领学生初步理解这首诗,这一步可由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自我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注意在学生发表意见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巩固知识。
151、 (1)请找出诗中你所认为能打动人心的字词或诗句,并向大家说出你的理由。各抒己见。
152、 如:
153、 a、首联的“昔”和“今”的对比,可以看出诗人由久闻其名到真正体验的喜悦之情。
154、 b、颔联的“坼”和“浮”,一个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155、 c、颈联的“无一字”和“有孤舟”相对比,更衬出诗人的孤苦之情。
156、 d、“涕泗流”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已入垂暮,想起国事仍不能自已,让人动容。
157、 (2)请找出诗中的意象,感知这些意象带给大家的感受。
158、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159、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160、 孤舟——孤苦漂泊
161、 知人论世。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62、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因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在四川失去了生活依靠,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出三峡到荆州,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时年五十七岁,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163、 探究储备
164、 (1)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165、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166、 又: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167、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168、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169、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170、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171、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172、 又: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173、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174、 (3)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175、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176、 (4)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177、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178、 (5)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179、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180、 五、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181、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82、 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83、 课堂小结: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184、 六、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185、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86、 李白
187、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188、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189、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190、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91、 答案示例:
192、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193、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194、 补充探究:
195、 教学目标
196、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197、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198、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199、 教学重点
200、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01、 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202、 教学难点
203、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204、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205、 教学方法
206、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207、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208、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209、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210、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11、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12、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13、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14、 二、诗歌赏析
215、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16、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217、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218、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219、 课堂练习
220、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221、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222、 课堂小结
223、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224、 课外作业
225、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26、 2.做同步练习。
227、 板书设计
228、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229、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230、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31、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2、 教学目标
233、 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34、 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35、 学情分析
236、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237、 重点难点
238、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39、 教学过程
240、 一、导入新课
241、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42、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243、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244、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245、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46、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47、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248、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249、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250、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251、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252、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253、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54、 五、赏析诗歌
255、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56、 ①翻译
257、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258、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59、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60、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61、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62、 ①翻译
263、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264、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265、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266、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267、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268、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269、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70、 ①翻译
271、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272、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273、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274、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75、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276、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77、 ①翻译
278、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79、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280、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281、 六、探究总结全诗
282、 主旨意境
283、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84、 艺术技巧
285、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286、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287、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288、 七、课后练习
289、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90、 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91、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92、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93、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294、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95、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296、 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97、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98、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99、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300、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301、 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302、 第四课时
303、 课时目标《登岳阳楼》
304、 合作·探究·展示
305、 一、导语设计
306、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307、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308、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309、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310、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311、 登岳阳楼
312、 杜甫
313、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314、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315、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316、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317、 登高
318、 杜甫
31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320、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2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322、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323、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324、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325、 教学目标:
326、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327、 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28、 当堂背诵诗歌。
329、 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330、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331、 教学课时:一课时
332、 教学流程:
333、 一、导入:
334、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335、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336、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337、 二、读准诗歌
338、 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339、 请一个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旌,徙】
340、 齐读诗歌。
341、 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显示诗歌节奏划分)
342、 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343、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停顿。
344、 三、读懂诗歌
345、 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346、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47、 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348、 四、读透诗歌
349、 找诗眼。
350、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351、 明确:悲
352、 “悲”在何处?
353、 【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354、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355、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356、 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357、 【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358、 五、挑战自我
359、 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
360、 六、诗歌总结
361、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362、 板书:
363、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364、 景悲
365、 悲 己悲
366、 国悲
367、 一.设计思路:
368、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369、 二.教材分析:
370、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371、 三.学情分析:
372、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373、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374、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375、 四.学法指导:
376、 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77、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78、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379、 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380、 [教学目标]
381、 知识目标:
382、 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383、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84、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385、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386、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387、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388、 [教学方法] 诵读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点拨式 讲析式 比较式
389、 [课时安排] 一课时
390、 [教学步骤]
391、 一、导入新课
392、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393、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394、 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395、 教师做相关补充。
396、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397、 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98、 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99、 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00、 触摸诗人 ,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
401、 四、具体鉴赏
40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403、 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404、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405、 【明确】:
406、 ①重点抓住“昔”“今”
407、 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408、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409、 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410、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411、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412、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413、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414、 【明确】:
415、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416、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17、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18、 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
419、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420、 【明确】:
421、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422、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423、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424、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425、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26、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427、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
428、 方法:
429、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
430、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431、 【师点拨】:
432、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433、 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434、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435、 七、课堂小结:
436、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437、 八、作业:
438、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439、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440、 九、板书设计
441、 十、教学反思
442、 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443、 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用怎样的方式要提醒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444、 一、背景介绍
445、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育网
446、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447、 三、初知意象
448、 1.明确大意。
449、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450、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451、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452、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453、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54、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455、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456、 四、缘景明情
457、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58、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459、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60、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461、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62、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63、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464、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65、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466、 五、拓展提升
467、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468、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469、 [教学目标]
470、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71、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472、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473、 [教学重点]
474、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75、 [教学难点]
476、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477、 [课时安排]
478、 2课时。
479、 [教学辅助手段]
480、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下》VCD。
481、 [预习要求]
482、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483、 2.朗读并背诵本诗。
484、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485、 [教学过程]
486、 第一课时
487、 一、导入示例
488、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489、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490、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491、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492、 投影文字及图片:
493、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494、 教学步骤
495、 初备统复备
496、 一、导语
497、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98、 二、解题
499、 1.投影出示课题
500、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501、 3.简介背景
502、 三、诵读欣赏
503、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504、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505、 2.自由朗读
506、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507、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508、 3.配乐竞读
509、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510、 4.师生品读
511、 (1).品读意境:(投影)
512、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513、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514、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515、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516、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17、 (2)品读情感
518、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519、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520、 (3)品味语言(投影)
521、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22、 5.比较阅读
523、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524、 明确:
525、 相同处:
526、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527、 不同点:
528、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529、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530、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531、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532、 6.配乐齐读
533、 四、布置作业
534、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535、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536、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537、 教学目标:
538、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539、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40、 教学重点:
541、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42、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54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544、 教学过程
545、 一、导入新课
546、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547、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548、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549、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550、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51、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552、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553、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54、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55、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56、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557、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558、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559、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560、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561、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562、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63、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564、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565、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566、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567、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568、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569、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570、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571、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572、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573、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574、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575、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576、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577、 五、赏析诗歌
578、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579、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580、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81、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582、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583、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84、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585、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586、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587、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588、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589、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590、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591、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592、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593、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594、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95、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596、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97、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598、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599、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600、 六、探究总结全诗
601、 1.主旨意境
602、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603、 2.艺术技巧
604、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605、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606、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607、 七、课后练习
608、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609、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1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611、 李 白
612、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613、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614、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615、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616、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617、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618、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619、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620、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621、 教学重点:
622、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623、 诗人的爱国情怀
624、 教学过程:
625、 一、背景介绍
626、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627、 二、诗歌赏析
628、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629、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630、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631、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632、 三、总结
633、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634、 四、〖译文〗
635、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636、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637、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638、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639、 五、〖链接〗
640、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641、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642、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643、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644、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45、 (二)岳阳楼的名联:
646、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647、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648、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649、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650、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651、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652、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653、 原文:
654、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655、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656、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657、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58、 译文:
659、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660、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661、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662、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663、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664、 选择了陈与义的诗歌教学已经逼近了第三次月考,原本打算当一次古诗鉴赏的练习课来设计教学案,猛然想起上一届学生对这首诗歌理解得很艰难,课上得很不是滋味,突然脑海里又出现了县公开课上这一课的情形,觉得如此有难度的诗歌用草草的几个题目能培养学生的素养吗,那诗歌的美感就在做题的条分缕析中粉碎了,不行,还是好好设计这课,当作一次公开的设计来上.于是上课之前便将两年前设计的教案拿过来看,明显地带有硬伤,为何学生如此吃力,我是借鉴了当时优质课的教学实录,因为这首诗歌对于老课本来说它是新诗歌,的确网上关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寥寥无几,零星的几篇设计也是雷同,也是按部就班,在少许的教学设计中让我耳目一新的就是以"悲“为主线,串起了整堂课,分别从景悲,国悲,己悲等方面入手设计,看到这脉络鲜明的设计我如获至宝,经过深思熟虑,于是投入了上课,可课堂的推进如登临泰山般艰难,一会儿十八盘的陡峭就横亘在眼前,费了好大好的经儿,仅仅是弄懂文章的内涵,己悲国悲景悲,教完后明显的感到这课的失败,今天重审自己的课堂,发现是高于学生实际的设计,从情到景的分析,对于我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从山顶走向山脚,这等于就违背了规律,怎么可能让自己不吃力呢?
665、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666、 课堂教学程序流畅: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667、 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668、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669、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670、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671、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672、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673、 学习目标
674、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675、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676、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677、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678、 一、课程导入
679、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680、 二、作者简介
681、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682、 三、整体感知
683、 老师带读诗文。
684、 四、诗文赏析
685、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686、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687、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688、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689、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690、 五、板书
691、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692、 首:地理位置
693、 颔:登楼怀古伤时
694、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695、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