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道之不争
这一节包括《老子》第八至十章,这三章讲了“道”的第三个特质:“不争”。
【资料图】
老子所说的“不争”的前提是“利万物”。“利万物”的“不争”不仅令人“无尤”,还能保持长久;不仅是“天之道”,还是“玄德”。这就要求人要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而“致柔”“守雌”“无为”,“功成身退”。
这三章就是以“不争”为核心,从其作用、做法等方面阐释了“不争之道”。
原文: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臆说:
老子在第八章先说“上善若水”,我们先要明白“上善”就是最合于“道”的做法,这是在说最高妙的道就像水一样。因为水善于对万物有利却无争竞之心,甘心处于众人所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这就是告诉我们,“上善”之道是利物不争的,因其不争就可能会“处众人之所恶”,“处众人之所恶”仍要不争,仍要利物,才是“上善”之道。
如果人能奉行此道,就会如苏辙所言,居于“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之“善地”,怀有“空虚静默,深不可测”的如“渊”之心,结交“利泽万物,施不求报”的“善仁”之人,说话符合“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次爻流”这样的“善信”,施行“洗涤群秽,平准高下”的“善治”,发挥“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的“善能”,行动也会像水一样“冬凝春伴,涸溢不失节”的“善时”。这样人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就不会有怨咎、罪过。
第九章中,老子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批判告诉我们要奉行“不争”之道。人持有水杯总希望其盈满,但老子说与其使其盈满不如及早停止注水更能长久持有;人总希望工具锐利,于是不停地捶打,但老子说锐利不是靠捶打就可以长久保持的,甚至越捶打折损越快。所以说金玉满堂之家,没有谁能长久守住,富贵之后变得骄横,更会自己招致祸患。人们之所以会有上述想法,就是在自己没有的时候去争而争得之后又想保有这种心态造成的。如果不争,就不必去保,所以老子说功成即身退才是天道。功如何成?自然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才能成。功成身退,不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之道吗?
老子在第十章中为我们说明了如何才能奉行“不争之道”的。他以反问的形式让人思考: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集中精气而达致柔顺,能像婴儿一样纯真吗?清除内心的污垢,能做到毫无瑕疵吗?关爱百姓,治理国家,能不使用巧智吗?外表感官常常受到刺激而开阖,能持守雌静之道吗?明白通达,能自然无为吗?老子其实是通过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人应该“营魄抱一”,“涤除玄览”,抵制“天门开阖”的诱惑,才能奉行柔顺、雌静、无为之道,也就是不争之道。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人就会使万物自然地生长繁衍,使其生长却不据为己有,对其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功,使其成长而不充当主宰,这才是是高妙的美德。
关键词: